说到机床强国,很多人都会想到德国,德国机床向来以高品质享誉全球,目前市场上最出色的机床大多来自德国,比如:吉特迈、通快、西门子、奥美特、因代克斯等,其中奥美特是全球顶级的五轴加工中心制造商,它制造的机床被卡尔蔡司用来加工光刻机镜头,光刻机镜头直径1.2米,镜片重量达一吨以上,就算是这样,镜头表面的粗糙度也能精确到20皮米,
德国作为老牌工业强国,其机床技术一直领先全球,拥有许多忠实的客户,据有关数据显示:2020年我国的机床进口额高达180多亿欧元,占据全球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,其中从德国购买了906台高精密机床,进口总额高达5.63亿美元,相当于平均一台是62.14万美元,由此可见,德国机床真的很牛,不然我们也不会耗费巨资购买,虽然我们也能制造出机床,但和德国机床相比还是存在差距,那么中国机床和德国机床差距在哪,为何我们造不出高精密机床呢?
相信很多人都知道,德国的高端机床非常先进,技术更是全球领先,早在19世纪80年代,德国就开始研发机床,并在1969年实现机床出口额位居全球第一,1976年德国的机床产值更是超过美国,位居全球首位,目前德国机床企业有300家企业,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企业,比如:巨浪、通快、因代克斯、奥美特、吉特迈等等,2000年德国机床产值73.3亿美元,出口额38.9亿美元,位居世界第二位,
而中国则是德国机床最大的市场,购买了12.8亿欧元机床,占总出口额的18%,特别是高端机床,在中国的工业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,比如:德国格劳博占据中国汽车发动机缸体和缸盖加工70%以上份额,再比如:潍柴集团和东方电气集团购买德国瓦德里希·西根龙门铣床加工发动机缸体和发电设备,上海机床厂购买德国瓦德里希·西根龙门铣床加工机床床身等等,
而德国机床一台动辄就要上百万,并且有些机床不是你有钱就可以买到,比如:用于加工哈勃太空望远镜镜面的超精密机床,1990年德国人就已经制造出来,然而20年过去了,中国企业还在苦苦探索,目前我国机床产业主要呈现大而不强,低端市场处于完全竞争,而中高端市场高度依赖进口,之所以会造成如今这个局面,除了起步较晚,还有以下几个原因。
首先国内机床从业人员薪资普遍偏低,导致大批的人才流失,要知道制造一台机床,从设计到研发再到生产,至少要3-5年,然而由于薪资问题,很多技术人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,往往会选择跳槽,这就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, 技术没有完全沉淀下来,最后造出的机床不仅精度差,使用寿命短,一般国产的机床可以使用4-5年,但是要年年校正,像是一些高精度零件的加工,国内机床的精度根本达不到要求。
其次就是工业基准落后,机床产业是一个全面的系统性产业,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全部自己做,一定要外购配件,这些外购件的水平直接决定机床的水平,目前国内机床从主机到配套件的科研、设计、制造和供应都没办法自主解决,只能依赖进口,比如:机床主轴有80%被德国的凯斯勒、速科德占据,还有国内机床产业中的伺服系统,大部分都被发那科、三菱电机、德国有西门子占据,而我们的华中数控系统只能用在中低端,
除了机床产业配套不齐全外,材料和热处理和德国存在很大差距,中国对于材料的基础研究远远落后于德国,国内大部分制造业仅追求性能合格,至于如何获得,机理如何,很少有企业能深入研究,这就导致材料研究发展受限,至于热处理,无论是设备还是操作,我们和德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。
最后就是观念落后,国内机床企业所谓的自主研发,其实就是个组装厂,数控系统绝大部分是仿照西门子和三菱,功能零部件则是采购国际品牌的零部件进行组装,比如:德国的齿轮箱,意大利的刀塔,像这样拼起来的机床在使用寿命、刚性、尺寸稳定性,还是有很大的差距,那为什么不自主研发了,主要还是国内多数企业不想把企业做强,心态浮躁,只想挣快钱,对于企业老板来说,在工厂辛苦干一年,还不如网红一场直播,所以谁还有心思搞什么技术创新、精细化管理、树立品牌、打造企业文化。
总的来说,中国之所以造不出高精密机床,除了我们在机床领域起步晚外,那就是大多数企业心态浮躁,没有水滴石穿的决心,反现德国有很多百年历史的机床企业,它们没有一丝浮躁之心,只在自己专注的领域深耕细作,这或许就是中国机床和德国机床的差距,对此你怎么看呢?